李学文留下八个鸡蛋准备到公社撞撞运气。
希望这一趟能够找到获得金币的方法。
李学文其实对于金币来源隐隐有所猜测。
金币作为等价物,肯定是需要他卖一些东西给小卖铺才能获得,但是小卖铺需要什么他就麻瓜了。
需要都试一试。
李学文走在前往公社的泥路上,一路上,他这个草抓一抓,那个石头摸一摸。
但是脑海中的小卖铺都没什么反应。
因为干旱,土路全是沙尘,而从李家村到公社的路有十几公里。
“这一趟可不好走啊!”
“文子,你一个人背着竹筐瞎跑什么,这可是去公社的方向。”
一道洪亮的声音喊住李学文。
李学文回头,发现是村里的桂花婶。
“桂花婶,我就是要去公社。”
“怎么你家让你一个人去?”
李学文一个十三岁的半大小子,按理来说还用不到他去公社办事。
“我爹不是受伤了吗,我娘又要照顾他,大哥要修水渠,就让我来了。”
李家村就那么大点地方,哪家发生什么事情,没几天全村的人就都知道了。
对于李学文家里的情况,桂花婶也是了解的。
“那正好啊,婶子也要去公社。咱俩一起也有个伴唠唠。”
桂花婶说这话虽然是笑着,李学文还是发现她眉间化不去的忧愁。
一段记忆浮现,李学文就明白过来了。
桂花是李大柱的老婆,前段时间李大柱进山落得双腿残疾,家里的重担一下子就落在了这名妇女身上。
李学文观察到她背着竹筐,猜测对方是想到公社置换些营养品给柱子叔补身子。
“文子,你去公社做什么?”
桂花婶很快收拾起心情,和李学文聊了起来。
“这不家里老母鸡下蛋了嘛,拿到公社换些口粮。”
鸡蛋!
桂花眼睛一亮,这算得上顶好的营养品了。
“文子你那有多少鸡蛋?婶子拿些干黄精和你换行不?”
她这些黄精都是丈夫腿好的时候到山里挖的,都是上了年份的。
咚——
桂花将背上的竹筐放在地上,露出里面晒成干货的黄精。
“婶子也不占你的便宜,这些黄精都是顶好的,在供销社能卖不少钱。”
换什么李学文自然是无所谓,他只是想找到赚金币的方法。
拿起一个晒干的黄精。
李学文感觉到小卖铺中的电脑屏幕出现了变化。
晒干的野生黄精
售价:30金币/斤
备注:晒制手法太差,破坏了药性。
李学文心中一喜,这算是意外之喜了。
竹筐里看样子差不多有个一斤多的样子,能卖40个左右的金币了。
“婶子,我这里只剩下八个鸡蛋了,我也不懂能还多少,你给看着换吧。”
“要不了这么多,现在的鸡蛋可比我这些干货值钱多了。”
随后桂花婶拿起一枚鸡蛋仔细端详,随即露出惊喜。
“嚯!你这鸡蛋个儿还挺大呢,文子,你的蛋真不赖。”
这是什么虎狼之词?
李学文嘴角抽搐。
桂花婶捡起五个鸡蛋,然后将所有的干黄精都放进他的竹筐里。
这一幕让李学文有些懵,鸡蛋这么值钱了么?
这可是野生黄精啊!
即使因为晒制手法损失了药性,也不至于吧。
李学文的思维惯性还停留在前世,没有想到现在的粮食价格都涨疯了。
桂花婶却一副得了大便宜的样子。
“文子,真是太感谢你了。我家大柱算是沾了你的光,能吃到这么好的鸡蛋。”
“婶子,你没算错数吧,这干黄精可不少。”
“文子,你是不当家,现在鸡蛋都什么价了,我这拿了五个都算是占了你的便宜了。”
这黄精不当吃不当喝的,李学文想要换成口粮还得走十几公里,对此桂花婶还有些歉疚。
李学文将剩下的三个鸡蛋也塞给桂花婶。
桂花婶不知道黄精对于他的价值,但是他不能啊,这一斤多黄精换的鸡蛋能买多少鸡蛋了。
“婶子,这三个你也拿走吧,回头给柱子叔好好补补。”
桂花婶眼睛一下子就红了。
“诶,文子,大柱以前就老跟我说你小子不孬,我替我们当家的谢谢你。”
李学文连连摆手,这搞得他都不好意思了。
“桂花婶,快回去吧。”
桂花婶最后还想帮李学文将黄精背到公社换成口粮,在李学文一番推辞下才作罢。
看着远去的桂花婶,李学文松了一口气。
这要是真给对方拿去换粮食了,他上哪里哭去啊。
摇了摇头,他兴奋的搓了搓手,然后按在黄精上面。
咻——
竹筐中的黄精消失。
电脑屏幕的余额发生改变:
0→40
“奈斯!”
李学文高兴挥舞了一下拳头。
桂花婶你可真是我的贵人啊!
有了这40金币他能做很多事情了,远的不说,起码家里人这段时间内不用饿肚子了。
再就是他可以从小卖铺买食物到公社换药材,再将药材卖金币,达成循环。
这一进一出间的差价可是相当可观的。
看桂花婶一副赚了的样子,估计现在一斤鸡蛋能换那种品相的黄精三斤左右。
而一斤鸡蛋在不打折的情况下是4个金币,三斤干黄精90金币。
纯利润86个金币!
李学文呼吸一窒,这太恐怖了。
当然,能有这种惊人的利润纯粹是现在缺粮,等以后粮食逐渐跟上,就没有这样的利润了。
李学文要趁着这段时间多换些药材,积攒金币。
手里有粮,心里不慌。
现在嘛,李学文直奔一折秒杀区,将剩下的鸡蛋和烟薯都买了。
烟薯剩下8公斤,花费2.4金币,
鸡蛋剩下9.5公斤,花费7.6金币。
一共用掉10金币,剩下30金币。
李学文等明天特价商品刷新再继续买,毕竟赚点金币不容易,该花花该省省。
没急着将东西拿出来,李学文背着空竹筐就回了家。
不多时,一间木篱笆围起的低矮的土房就出现在李学文的眼前,这正是他在这个时代的家了。
他们一家位于李家村的东边,离他们最近的是李大柱一家。
靠近家门时,李学文意念一动。
瞬间背上的竹筐一沉,16斤的烟薯和10斤的鸡蛋从小卖铺中转移到竹筐里。
李学文看着紧闭的木门,不由疑惑。
平时家里没事都不关门的,怎么现在大门紧闭。
而他不知道的是,一场关于他的讨论在家中进行着。